最近,电梯事故频发。在湖北荆州一家商场,一名女子踏上已松动的扶手电梯盖板时,被卷入盖板裂缝中不幸遇难。广西梧州商场一名1岁幼儿手臂被电梯卷入致重伤……
7月26日至8月1日短短7天,全国至少发生8起电梯事故,事发地包括湖北、浙江、江苏、广西、安徽等。
面对一起起事故,电梯安全成为大众关心的话题。乘坐电梯通常存在哪些误区?遇到紧急情况该如何避险?
电梯运行常见七大隐患
目前,我省在用电梯数量已近12万台,超过15年的老旧电梯共1083部。省特种设备监督检验院副院长李鹏说:“乘电梯一般不会发生危险,但是在零部件故障或者违规使用、操作情况下存在潜在危险。”
他归纳了电梯运行中常见的七大隐患——
坠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电梯自由落体,非常危险,但这种情况很少见,因为每部电梯都装有多个制动阀。另一种是电梯故障发生滑坠,从高处直接滑降到基层,这个很吓人,但是电梯只是故障运行,不是轿厢坠落。
冲顶:电梯的轿厢在控制系统全都失效的情况下,飞快上升而碰撞电梯井顶端,再停止或坠落下来,为严重事故。
剪切:电梯门开启时,轿厢突然移动,人如果正在进出电梯,便会受到剪切伤害。
夹伤:在电梯开关门过程中,产生15公斤左右的力量,把手放在门上,或者电梯关门即将到位时强行进入,有可能被夹伤。
跌入:电梯门打开时电梯轿厢不在平层位置,乘客如不注意便会跌入井道。
卷伤:乘客手脚或者物品卷入直梯电梯门,扶梯的梯级和围裙板缝隙处,这些空隙尽管小,却是电梯最具杀伤力的地方。
困人:电梯运行中突然停梯导致乘客被困在轿厢中,这是电梯的一种安全保护功能,只需按章等待救援,一般不会造成乘客危险。
省质监局特种设备处处长李强指出,根据目前国内外电梯事故有关的统计资料显示,各类事故发生的次数占电梯事故总次数的概率分别为:门系统事故占80%左右,冲顶或坠底事故占15%左右,其他事故占5%左右。门系统事故,即剪切、挤压、坠落等重大伤亡事故占电梯事故的比重最大,发生也最为频繁。
乘坐电梯避免六误区
“快来,还能挤两个……”近日,省会一家事业单位的电梯门口,两人硬挤进本已塞得满满的轿厢。还有一位“低头族”盯着手机屏幕,头也不抬就挤进电梯。
记者调查发现,因为对电梯潜在危险认识不足,不少乘客在使用电梯方面存在误区,给乘电梯埋下了危险。
李鹏归纳了乘电梯六个误区——
挤电梯:超载报警时采取强行挤入,如果轿厢内有人做较大动作,就有发生溜梯的风险,造成设备损坏或人身伤害。
手拦电梯门:电梯门感应是有盲区的,电梯门最下端约5厘米就是电梯门的盲区,即便有异物阻挡,电梯门也不会弹开。
踩黄线:在自动扶梯两个梯级之间的啮合处有梳齿,较为尖利,如果踩在黄线部位,当两个梯级移动啮合时极易被夹住,造成安全事故。
踩踏“毛刷”:围裙板和梯级间隙是最危险的地方,“毛刷”是电梯板上围裙板的一部分,让乘梯者远离间隙。若靠近边缘部位,在摩擦力的作用下鞋子或者衣服很有可能被卷到缝隙里。
倚靠扶手:靠在扶梯两侧或是倚在扶手上非常危险,很容易就会被带倒。
电梯口停留:出来后停留在出口处,电梯口堵塞会使人们滞留在电梯上,稍有不慎,发生摔倒踩踏,造成重大安全事故。
李鹏提醒,乘客切忌一开门就往里冲,一旦电梯发生开门行梯事故,乘客可能坠落井道。超载报警时不要强行挤入,电梯超过载重负荷将造成电梯不关门,情况严重时会导致拽引绳打滑,电梯厢下滑。
被困电梯应急“四部曲”
此前,浙江省一化纤公司工人单独乘货梯送料,当电梯运行至5楼至6楼间时,电梯主电源开关跳闸,工人被关在轿厢内。该工人人为扒开电梯轿厢门及5楼外的层门,最终造成坠落底坑死亡的惨剧。
“担心闷死,所以我会使劲地撬门。”“从电梯顶端凿个洞,顺着绳子向上爬。”“我会等着救援”……受访者对遭遇电梯事故,给出的答案千奇百怪。
“为了早点脱困,盲目撬门自救,很危险。”李强指出,乘客不按规程等待救援,未通过紧急报警装置与外界进行有效联络,加上不正确逃生等行为,往往导致坠落、剪切等二次事故。
他提醒,一旦被困,应牢记应急“四部曲”:保持镇定,稳定情绪,不要自行向电梯外翻爬;利用电梯内的紧急报警装置,通过报警装置向外界求救;查看电梯内部是否提供求救电话,拨打该求救电话向外求救;向外发出求救信息后,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采取相关措施,不可擅自采取撬门、扒门等错误的自救行动,应该在电梯内静待专业人员开门救援,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快速离开电梯。
专家提醒,经专业维修单位保养后的电梯轿厢内应急照明有效,断电时会自动打开,为轿厢内照明。电梯轿厢通风孔至少为有效面积的1%,顶部和底部都有通风口,且大多数轿厢装有通风扇,乘客不会窒息。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关节科主任高石军提醒,如果电梯急坠,不论有几层楼,把每层楼的按键都按下,当紧急电源启动时,电梯可以马上停止下坠。膝盖呈弯曲姿势,借用膝盖弯曲来承受重击压力。整个背部和头部紧贴电梯内墙,呈一直线,运用电梯墙壁作为脊椎的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