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河源部分散装花生油检出致癌物黄曲霉素超标

发布时间:2014-11-06 资讯来源:河源网

近日广东南方卫视《城事特搜》节目曝光:河源市6个散装土榨花生油检出强致癌物质黄曲霉毒素超标,超标率高达100%,其中一份来自连平县忠信镇明新粮油的样品黄曲霉毒素超标高达599微克/千克,近国标20微克/千克的29倍。

  据广东省疾病预防中心数据显示,广东每死亡5人,就有1人死于癌症,发病率已高出全国23.5%。广东省疾控中心多次调查报告显示,肝癌一直位居肿瘤中的第一位死因,与全国比较,广东省肝癌死亡率高过全国水平50%,是世界水平的3到4倍。可能与广东省天气较潮湿,食物中黄曲霉毒素较高,肝炎、肝吸虫高感染率高有关联。

  何谓黄曲霉毒素?

  据了解,黄曲霉毒素广泛存在于我们的食品中。消费者难以自行祛除黄曲霉毒素,唯一能做的是尽量选择在安全限量下的食品。那么,黄曲霉素究竟是什么?对人体有多大的危害?应该怎样防止黄曲霉素污染食品?

  黄曲霉毒素是生长在食物及饲料中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代谢的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产物,主要存在于霉变的花生、谷物、果仁和大米等食物中。目前已分离鉴定出的黄曲霉毒素有17种,主要是黄曲霉毒素B1、B2、G 1、G 2以及由B1和B2在体内经过羟化而衍生成的代谢产物M 1、M 2等。由于不同化合物的形成条件不同,所以来源分布和毒性也不同,其中B1毒性最强。

  生产企业如果使用劣质的原料,如霉化的花生、菜籽、玉米等生产食用油,会造成黄曲霉毒素含量超标;哺乳动物摄入被黄曲霉毒素B1污染的饲料和食品后,部分黄曲霉毒素B1可在哺乳动物体内生成黄曲霉毒素M 1,并存在于哺乳动物的乳汁中,可导致其生产加工的乳制品中出现黄曲霉毒素M 1污染。

  湿热环境助长“黄毒”泛滥

  这些令人闻之色变的黄曲霉毒素又是如何生成?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代谢产物。粮食未能及时晒干或储藏不当时,往往容易被黄曲霉菌或寄生曲霉菌污染而产生此类毒素。比较容易受污染的食物是花生、玉米、大米,其次是大麦、小麦,大豆一般不易受到污染。所以,国家要求食品生产过程中,必须注意检查容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原材料,以及用这些原材料加工的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这些食品有土榨花生油、各类坚果零食等。

  黄曲霉毒素主要存在于一些阴湿地区的粮食作物上,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核果类和谷类上也较为常见。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的粮食最容易受黄曲霉毒素的污染,东北最不易被污染。因为,即使粮食作物上生成黄曲霉菌,没有一定的高温高湿环境,很难生成黄曲霉毒素。

  诱发肝癌是最大祸害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物质。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生产企业如果使用劣质的原料,如发霉的花生、菜籽、玉米等生产食用油,则有可能造成黄曲霉素超标,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食用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会出现急性中毒。临床表现以黄疸为主,并有呕吐、厌食和发烧等症状。重症者在2~3周后出现腹水、下肢水肿,甚至死亡,死亡前出现胃肠道出血。黄曲霉毒素危害性大,存在范围广,为了预防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的发生,维护人类健康,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作了限量要求。

  目前,我国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允许量标准(GB2761-81)规定,玉米、花生仁、花生油中不得超过20微克/公斤,玉米及花生仁制品(按原料折算)中不得超过20微克/公斤,大米、其他食用油中不得超过10微克/公斤,其他粮食、豆类、发酵食品中不得超过5微克/公斤,婴儿代乳食品中不得检出,其他食品可参照以上标准执行;牛乳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限量卫生标准(GB9676-88)规定,不得超过0.5微克/公斤。

  源头防控最有效

  业内专家指出,防控黄曲霉毒素从源头抓起最有效。以花生油企业为例,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要求,从渠道上严格控制原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加强花生原料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控制原料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是控制食用油产品黄曲霉毒素B1含量的最为可行的手段。

  有关食品专家表示,任何植物油的加工都必须有脱色脱臭的精加工过程,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植物油的香味会有很大的散失,但可以使食用油达到国家标准确保食用安全,而设备简陋的小作坊油厂无法做到这一点,散装花生油黄曲霉毒素超标在意料中,这也是包装花生油没有散装花生油香的主要原因。

  此外,黄曲霉素耐热性非常强,在280℃~300℃之间才能分解,一般烹调甚至油炸都难以完全破坏它,所以在此建议消费者将有霉味的食物坚决丢弃,若不小心吃到了霉变食物,要全部吐掉并漱口。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3077号